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论坛

新形势下探索建立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长效机制的思考

作者:夏明省、郑红芳   来源:黄石市审计局      时间:2021-09-09

社区基层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和末梢环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近年黄石市审计局根据市委组织部统一安排,结对包保下陆区陈百臻社区,积极参与社区基层治理,探索建立了服务基层社区治理的“五个一”机制当前机关单位在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工作中,还存在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党员服务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亟待破题解决。

一、机关单位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少数党员“下”而不“沉”。因部分在职党员观念意识未转变,为民服务宗旨意识不强,出于组织安排需要而并非个人意愿到社区报到。因社区工作性质和承担职能与机关的差异性,部分在职党员对社区工作不熟悉、不适应、无从下手,未能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社区在统筹安排下沉党员工作中,碍于情面,不给在职党员压担子、下任务,同时因社区对在职党员专业能力等信息不了解,安排工作时,很难做到精准、有效,也缺乏必要的组织动员。

二是参与活动形式单一。部分机关党组织对社区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开展“结对共建”多数仅限于送钱、送物、送温暖,活动形式单一,而对群众真正困难和诉求未能有效收集,服务方式简单、不走心。机关单位开展“微心愿”、送温暖和帮扶慰问等活动,对群众情况不清楚,只是根据社区提供的人员名单进行慰问。

三是协调机制不顺畅。一方面,部分机关单位认为,在职党员本身工作繁忙,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无疑增大工作量,对单位工作质量和效率会有影响。另一方面,社区习惯于传统的行政体系,有事找上级街道(乡镇)已成为共识,认为机关单位的“花拳绣腿”起不到实质性作用,特别是在社区治理中突出的矛盾纠纷等问题,主要靠社区自己解决机关单位服务社区基层治理缺乏有效机制。

四是党员作用发挥不到位。社区职能和繁杂的事务,跟机关工作有很大差别,每天直接和群众打交道,对于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机关干部,在处理社区日常性事务时有很大困难,机关干部与社区干部打交道较多,而深入基层群众较少,缺少一定的群众基础存在机关工作得心应手,面对群众无从下手情况。

五是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机关党员对待社区安排的工作,不同于单位的本职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成熟的激励考核机制。因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少数在职党员缺少主动担当作为的勇气,作风漂浮、敷衍塞责,严重影响机关干部形象。

二、探索建立机关党建服务社区基层治理长效机制

总体来看,机关党组织服务社区基层治理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其中的成熟经验,如“枫桥经验”,值得我们提炼总结,具有学习意义。随着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深化推进,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需进一步深化拓展其内涵,对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在进一步深化工作中改进,探索建立社区治理现代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一)明确主体定位,形成共治共建格局。社区治理中要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好驻区机关单位、社会组织协同作用和在职党员、社区志愿者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居民群众和社会各方力量,统筹推进社区治理。发挥好社区党组织政治领导功能、利益协调功能和文化导向功能,履行好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职责,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调动群众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社区治理,巩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强化社区党组织对各类治理主体的领导,要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设置,积极探索建立“社区联合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创新基层党建领导体制和基层组织治理架构。机关单位作为社区治理中的重要参与力量,要切实履行开展党建联建、参与社区治理、协调解决问题和督促党员履职任务,推动机关党建链条延伸。实行联系会议制度,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居委会为主导、驻社区机关单位等共同参与的社区协同共治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二)整合各方资源,探索多元融合发展。机关党组织服务社区基层治理中要做好融合文章,把服务型党建、服务型机关融入社区基层治理的各环节。要把社区治理工作纳入机关党建重要内容,坚持机关党建与社区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化解机关工作与社区工作“两张皮”矛盾。始终坚持党管一切,社区治理要发挥党的政治引领作用,壮大基层党建力量,强化党建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的内涵式和外延式拓展。要聚焦社区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方式,帮助基层找准、梳理、分析短板问题,促进社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发挥机关单位资源优势,加强部门联动、系统施策、综合治理,补齐基层治理的短板,攻克社区治理顽症。把下沉基层、治理破题、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作为检验机关单位效能的主要标准,把回应群众诉求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帮助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打造服务型机关

(三)强化宗旨意识,当好群众主心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有效社会治理和良好社会秩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关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党员服务基层治理意识,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循环,在改进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实效上下真功夫。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社区居民群众搞好服务、多办实事、破解难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弘扬“抗疫精神”“防汛精神”,要进一步强化“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始终保持爱民之心,把社区居民群众的安危和需求挂在心上;要有主动担责担难的勇气和魄力,坚持把工作走深走实;要冲锋在前,筑起社区安全的坚强防线。坚持与社区干部想在一处、干在一起,集中开展大走访、大宣传和大排查,时时听民声、处处察民情、件件知民意,把党的温暖和关心送到居民群众的心坎上,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

(四)深化共驻共建,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深入开展社区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包保,建立“共驻共建”机制,把社区内单位党组织“联”起来,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任务,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的责任,做到责任到部门、到单位,形成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机关单位将结对社区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选派领导班子成员担任第一书记,加大对社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的支持和保障力度。深入开展“共驻共建”活动,结合单位优势、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制定共驻共建协议,务求实效。继续开展县级领导干部“进社区、访民情、解难题”活动,每月至少进社区2次,设置机关领导值班日,近距离了解社区、居民群众需求和困难,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五)发挥在职党员作用,建立高素质队伍。建立社区联络员制度,向社区选派党性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的党员担任第一书记、组织派遣在职党员到单位结对社区报到、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等多种下沉模式充实社区干部力量,优化下沉党员队伍结构。通过开展在职党员“亮身份”活动,提升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党性意识和党员责任感。打通派驻单位与社区的信息壁垒,建立单位与下沉社区双向需求清单,充分发挥党员自身优势和能力特长,让党员带着任务下沉,实施精准下沉。社区党组织精心设计社区活动载体,为在职党员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发动在职党员主动参与到社区联系群众、爱国卫生运动、志愿服务和文明创建等活动中。同时,单位党组织要提前谋划,结合实际制定在职党员“平战转换”机制,着眼长远,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则战,战则必胜”的专业化高素质在职党员队伍。

(六)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双报到”制度落地生效。单位党组织要压实主体责任,健全在职党员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党员联系制度和评优推优制度等,强化对在职党员的考核评价。注重在社区治理一线发现、培养和考察干部,将在职党员下沉社区情况与干部提拔、职级晋升、评先评优挂钩,激励党员干部参与社区治理干事创业的热情,使党员干部养成敢于担当、奉献、善于协调、勤于服务的优良作风,提高服务能力树立良好党员干部形象,打造务实清廉高效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