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论坛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审计质量的思考

作者:李梦琦   来源:黄石市审计局      时间:2022-09-2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审计监督领域不断拓展,审计覆盖面越来越广,党和国家对审计事业的发展也愈发重视。侯凯审计长在202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面对新形势,如何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审计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审计质量的意义

(一)提高审计质量是充分发挥审计作用的必然要求。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财经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审计不仅要当好国家经济的监督卫士,还要从更深层次评估和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提出有利建议。而这其中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审计监督职能发挥的好坏。

(二)提高审计质量是防范审计风险的现实需要。当前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带来的经营管理问题不断暴露,审计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如果审计机关问题定性不准或引用法条有误,使审计结论背离客观事实,则会造成不利影响,影响审计机关形象。因此,对审计项目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可以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

(三)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自身转型的根本途径。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审计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取得了党和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但从总体上说,审计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面对新形势下提出的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审计监督体系的要求,只有切实提升审计质量,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完成审计自身转型,审计事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二、当前制约审计质量提高的因素

(一)部分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一方面部分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不过硬,不能严格遵守审计四严禁”“八不准纪律要求,无法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影响审计结果;另一方面部分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足,思维固化严重,审计视角狭隘,使其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看不出、拿不准、识不破,审计人员有限的素质制约了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审计质量。

(二)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目前仍有部分审计机关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尚未配备专门的法规审理机构和人员,影响审计项目质量;另一方面有的审计机关虽然建立了质量控制制度,但未严格贯彻执行,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质量制度形同虚设,也就难以发挥审核把关作用。

(三)审计资源不相匹配。目前审计机关除自身和上级部门下达的审计任务外,还承担了大量当地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以及配合纪检办案巡视巡察工作,审计对象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与审计资源不成了当前一大矛盾。尤其在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人员有限,审计经费紧张,导致应有的审计程序和审计内容不到位,出现为了审计而审计的现象,制约了审计质量提高

(四)审计关键环节未能精准发力。首先,在审计准备阶段,缺乏充分的调查了解,导致审计实施方案流于形式、随意性强;其次,在审计实施阶段,重要事项审而不深、审而不实,导致证据不充分、不适当,影响审计专业性和权威性;最后,在审计报告阶段,引用法规不适当,审计评价不准确,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新形势下提高审计质量的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新修订的《审计法》明确规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审计工作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最本质、最鲜明的特征。各级审计机关要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党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踪到哪里。

(二)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人才永远是第一要素,夯实审计基础,提高审计质量,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培养人,通过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让审计新人快速成长,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政策法规、经济理论、计算机、写作等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审计人员查找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用人,大力整合审计人才资源,树立审计一盘棋思想,打通科室壁垒,加强上下级联动,根据审计项目特点和审计人员特长合理调配资源,确保审计力量与项目要求相匹配,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

(三)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审计规范化水平。一是要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统一规范审计行为,杜绝审计操作的随意性,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审计质量检查、评估、激励等机制,实现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三是加强审计监督问责制度建设,确保责任划分清晰,追究落实到位,消除监督盲区,加大监督力度,扎牢制度约束的笼子

(四)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审计全过程管控。一是重视审前培训。审计组在实施现场审计前要做好审前培训工作,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相关行业知识和政策法规,只有心中有数才能在审计时大展拳脚;二是做好调查了解。审计组要深入到被审计单位,紧紧围绕其职能和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进而明确即将进行的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等;三是做实实施方案。审计组要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认真讨论和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切实做到目标清晰、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其在审计项目执行中的指南针作用;四是把控现场节奏。现场审计时要聚焦重点任务,紧扣时间节点,定期召开审计组业务会议,共享审计思路和成果,严格审计取证,高效有序地开展现场审计;五是加强审计复核。审理部门要对审计报告的文字表述、问题定性、审计评价、审计建议等逐项逐条进行审核把关,全程问诊,防范审计风险;六是及时督促整改。及时跟踪检查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五)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能。一是要突破传统模式,从翻阅账本为主向数据化、信息化、科技化转变,依托大数据审计、计算机审计,扩大审计覆盖面,挖掘审计深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积极探索审计新路子,由事后审计转变为过程审计,由问题导向型审计转变为问题导向+建言献策型审计,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三是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延伸审计视角,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六)把握发展大局,找准审计职责定位。一是要树立大局意识。自觉地将审计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主动对标对表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改革新要求,找差距、补短板、强队伍,实现以审计监督提升管理、促进改革、推动发展;二是要客观审视问题。既要全面客观地反映问题,又要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原则,把审计监督的着力点放在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三是要强化结果运用。站在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的角度,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提升审计监督工作的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