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会议

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而不懈奋斗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1-12-14

原标题:奋进全省第一方阵 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扎实促进共同富裕 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而不懈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黄石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12月6日)

郄英才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黄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黄石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全省第一方阵,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扎实促进共同富裕,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而不懈奋斗。

一、历史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极不平凡、极其难忘。五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切感受了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荣光,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特大洪水、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考验,如期打赢了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较好完成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我们加强政治统领,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这五年,我们致力产业转型,经济发展量质齐升。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不动摇,完成工业技改投资超90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连续三年被评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等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等工作多次获国务院通报表彰,获批国家先进电子元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升,农业持续提质增效。黄石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百强、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大冶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持续进位,阳新县进入中部县域经济百强。

这五年,我们坚持改革创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全市主导产业研究院实现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省前列,荣获国家级科技奖4项、省级科技奖65项,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进入全国百强,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三区一港”纳入光谷科创大走廊规划布局,黄石大冶湖高新区跻身国家高新区,黄石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验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黄石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位居全省第2位、进入全国50强。

这五年,我们聚焦临港临空,开放功能显著增强。发挥临江、临港、临空、临光谷优势,推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黄石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黄石新港建成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启动建设黄石临空经济区,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实现铁水通关一体化。口岸扩大开放和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通过国家验收,获批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0亿美元,连续12年名列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这五年,我们优化区域布局,发展格局全面拉开。主动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率先设立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棋盘洲、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乘势而进。全域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开发区·铁山区一体化、新港园区强区扩权等改革稳步实施,黄阳快速路、园博大道全线贯通,大冶湖核心区基本建成,全市城镇化率达65.96%。

这五年,我们推进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推进长江大保护,非法码头全部整治到位,沿江环湖等重点区域矿山全部关停、加快修复,复垦工矿废弃地7万亩,造林绿化60多万亩,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提升,超额完成省定治污减排任务,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落实河湖长制,长江黄石段及主要河湖水质持续改善,城市黑臭水体、乡镇污水治理成效明显。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获批建设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

这五年,我们秉持人民至上,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保持在7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脱贫攻坚夺取全面胜利,阳新县脱贫摘帽,全市1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17万户、13.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城镇新增就业26.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91.5%,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8.15万套,启动老旧小区改造214个。教育供给结构和质量持续优化,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稳步实施,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这五年,我们从严管党治党,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层层压实“两个责任”,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巡察,保持正风肃纪反腐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坚持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担当作为,建强党员队伍,筑牢基层堡垒,县乡换届圆满完成。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显著。人大、政府、政协工作卓有成效,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群团、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双拥国防、机构编制、老干老龄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特别值得铭记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科学指挥下,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仅用32天实现“零新增”,用62天实现“清零”;我们全面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加快推进疫后重振,奋力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在这场伟大斗争中,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冲锋在前,生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党群干群关系在大战中更加密切,党心民心在大考中更加凝聚。

同志们,五年奋斗的步履铿锵有力,五年奋斗的成就振奋人心,这得益于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历届市委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得益于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黄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黄石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砥砺前行,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刻体会到,办好黄石的事情,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我们的事业才能披荆斩棘、破浪前行;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设身处地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汇聚起创造美好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只有树牢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创造性抓落实,只有从实际出发,敢于创新创造,提高工作标准,提升工作质效,发扬钉钉子精神,才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只有一以贯之从严管党治党,厚植风清气正、担当作为的政治生态,才能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在总结成绩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增速不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思想破冰不够,改革创新主动意识不强,存在传统思维惯性、路径依赖;产业结构不优,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强力弱;生态环境治理仍有差距,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存在薄弱环节,部分民生领域工作还有不少短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少数干部作风不扎实,思想观念、法治思维、精神状态、能力本领不能适应新挑战、新要求等。

短板就是潜力,困难激扬斗志。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扬长补短、攻坚克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稳扎稳打、善作善成,奋力推动黄石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二、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征程

今后五年,是“两个百年”历史交汇、“两个大局”风云际会的五年,是黄石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扩量提质的五年,更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共同富裕新征程的五年。放眼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纵观全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双碳”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高度,现代化建设、促进共同富裕成为高质量发展新目标;站位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全面拉开,“一主引领”战略地位凸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进入快车道;立足黄石,我们面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面临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多重政策红利加持,但同时也面临区域竞争、绿色转型、要素制约等多重压力挑战,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唯有迎难而上,方能行稳致远。

任凭风浪起,勇开顶风船。我们要把握好时与势、危与机、稳与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新姿态奋进新时代、以新理念开创新业绩、以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奋进全省第一方阵、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努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奋进全省第一方阵,建设综合实力更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跻身全省前5名,经济总量争先进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效不断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人均GDP突破12万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6%。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建设生态环境更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能耗“双控”有效落实,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省定任务,长江大保护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全面绿色转型成势见效。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建设生活品质更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财政保障民生能力持续加强,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弱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文明程度加速提升,法治黄石、平安黄石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协同发展。

具体而言,未来五年,我们要精准把握大局大势,立足黄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聚焦重点突破,努力建成“一个中心”,奋力打造“五个示范区”。

——“一个中心”:努力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面向长江中游城市群,立足武汉城市圈,强化区域性中心功能,力争大黄石都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60万,城镇化率达到68%以上,区域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全面凸显。提升创新能级,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聚集区,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提升产业能级,奋力实现工业倍增,加快打造1个两千亿级、1个千亿级、2个五百亿级、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生态能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园区绿色发展能力、社会生态文明素养、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强城市生态承载能力。提升开放能级,筑牢开放平台,强化枢纽功能,提升对外贸易规模和层次,实现高水平“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提升都市能级,合理有序扩大城市规模、人口规模,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努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提升服务能级,聚焦人民群众期盼和市场主体需求,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五个示范区”: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湖北对外开放新高地、鄂东区域性消费中心。打造绿色转型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大力发展网状经济、块状经济,做优做强特色园区、特色小镇,推动大冶市奋进全国县域经济五十强,阳新县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法治黄石、平安黄石、信用黄石,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实现更高效能的社会治理。打造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坚持全域一体,持续推进城乡深度融合,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可实现。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我们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只争朝夕的精神、干则必成的气概,抓紧每一天、干好每件事,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开启黄石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站在新起点、面向新征程,我们务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在九个方面勇开新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一)奋力在全面绿色转型上勇开新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落实“双碳”战略,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建设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黄石。

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坚持长江大保护,深入开展沿江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沿江绿色廊道建设,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打造最美长江岸线。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硬约束,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整体提升水源涵养和生态支撑能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治水、治气、治山、治土,加强跨区域跨流域生态共保联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推进生产减污降碳。认真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大抓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实现翻番。加快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探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倡导生活绿色环保。积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宣传推广节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崇尚绿色低碳生活的社会氛围。顺应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努力实现全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和综合利用,加快建设国家“无废城市”。

(二)奋力在创新赋能发展上勇开新局。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优化区域创新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努力让创新成为黄石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筑牢产业创新主阵地。围绕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高水平建设环大冶湖科学城、光谷东黄石科创岛、环磁湖应用科技创新中心,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推动产业研究院、专业型研究所、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量质齐升,力争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超过130家。充分发挥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作用,探索推进上海、深圳等离岸科创中心建设,打造“飞地创新”品牌。

培育创新企业生力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超过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2%,加强企业质量、品牌、专利、标准建设,努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生态孵化链条,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打造创新人才强磁场。深入实施“东楚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精准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化实施“新黄石人”计划、“才聚荆楚·智汇黄石”工程,持续推进产教融合、订单培养,集聚实用技能人才,吸引优秀大学生在黄石创新创业。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壮大企业家人才队伍。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机制,打造区域性人才中心。

构建创新服务全链条。健全“政产学研用”对接机制,完善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新金融合作、技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机制,推动实现科技成果供给端、需求端、资金端、政策端精准对接,构建创新服务全链条。大力推进全国全域科普试点城市建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三)奋力在工业提质倍增上勇开新局。主动融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集群化、链条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加快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集群化发展。以节能、降耗、增效为抓手,持续推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1个两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招商、达产、扩规为抓手,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打造1个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生命健康、高端装备2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纺织鞋服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推动链条化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完善产业链链长制,围绕龙头企业,持续补链、强链、延链,推动PCB、铜、钢铁、高端装备、新型显示终端、纺织鞋服、生命健康、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铝型材等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推动高端化发展。坚持“技改就是招商”,毫不放松推进传统产业技改升级、二次创业,加快实施装备能力和品牌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力争省级以上“隐形冠军”企业达到120家以上。

推动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发展工业互联网为突破口,推动制造业数字赋能、数字转型,建设黄石大数据中心,擦亮全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永久会址品牌。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数据上云”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打造一批无人工厂、智慧车间。

推动融合化发展。坚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突出抓好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4个重点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等细分领域和行业,发展壮大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四)奋力在区域协同发展上勇开新局。抢抓国家、省区域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对外强化区域合作,对内优化发展布局,加快实现内聚外联、协同发展。

积极主动融圈入群。围绕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对标“五同”要求,主动配套武汉“光芯屏端网”,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创新辐射,努力实现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孵化在武汉、加速在黄石,引才在武汉、用才在黄石。积极与鄂州、黄冈、咸宁、九江开展跨区域合作,全力推进创新协同、产业协作、交通互联、开放流通、市场融合,实现发展共赢、成果共享。

打造交通物流枢纽。加快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推进对接武汉、连通鄂州花湖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争取350km/h高铁过境黄石,全方位打通黄石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以及全国重点区域交通通道,持续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畅通新港水运通道,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扩大港口规模和吞吐能力,力争实现集装箱吞吐能力30万标箱、货物吞吐能力1亿吨。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拓展“四港”联运能级,优化商贸物流配送网络,积极构建布局合理、便捷高效、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长江中游大宗商品绿色高效转运基地。

实现全域一体发展。加快城市空间大拓展,实现黄石城区、大冶湖新区、大冶市区、阳新县城、新港园区、临空经济区深度融合。强化重点园区平台、乡镇组团支撑作用,深入推进“一心两带、多点支撑、全域一体”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形成“环两湖、跨两山”的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格局。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坚持市域带县域、促镇域,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小镇,促进人口、资源、要素向城镇集聚,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支持大冶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奋进全国县域经济五十强;支持阳新县推进工业强县,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支持黄石港区争创全国现代服务业试验区,支持西塞山区建设现代化特钢之城,支持下陆区打造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支持开发区·铁山区奋进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园区,支持黄石新港园区打造现代化港口新城。

夯实园区发展平台。优化园区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多点支撑、齐头并进、活力迸发的园区发展格局。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港园区发挥港园一体、多式联运、保税物流等综合优势,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大冶湖高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奋进全国高新区百强;黄石临空经济区加快发展临空经济,积极对接鄂州、黄冈临空经济区,实现协同错位发展。统筹推进阳新滨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黄石港临空商务产业园、西塞山临港产业园、下陆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园区发展,探索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

(五)奋力在提升城市品质上勇开新局。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以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建设为抓手,推动城市设施完善、城市品质和市民素质提升,让美好生活更有成色。

提升宜居品质。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三旧两改”为抓手,加快补齐软硬件短板,完善便民生活圈体系。建设城市绿地、绿道系统,打造公园城市。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坚持公交先行,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提升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雨污管网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打造畅通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提升消费品质。把握消费发展新需求新特点,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夜经济、流量经济等新业态,培育智能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模式,力争建成10条有影响、有特色的商街商圈,构建高质量消费服务产业体系。精心规划建设一批城市商业综合体,引进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酒店、商场,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城市地标。加快大冶湖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会展、游乐、文体、康养、高端商务等消费服务业,加快建好城市会客厅,提升新区人气。

提升人文品质。彰显城市工业文明特色,加强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突出“山”的元素、“水”的灵韵、“绿”的底色,加快发展现代文旅产业,大力推进仙岛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华新旧址文创园、东钢工业遗址文创园、矿山公园—东方山、华侨城等项目建设,优化吃住行、游购娱服务配套,培育一批文旅综合体、文旅消费集聚区、乡村旅游样板带,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提升服务品质。以增强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深度融合,让城市治理更精准、更科学、更智慧。

(六)奋力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勇开新局。坚持把改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纵深推进“放管服”、要素市场化、科技创新、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提升经济外向度。

完善开放功能。强化黄石新港物流、商贸、服务、消费等综合功能,实现由运输港向贸易港转变。科学谋划布局建设临空经济区高端制造、临空商贸、智能物流等发展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区。高标准建设综合保税区,完善口岸查验、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展示服务等功能区布局。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引进培育一批优质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形成完整的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链,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打造外贸强市。实施外贸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发展壮大特色外贸产业集群。优化外贸结构,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巩固拓展货物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培育对外经济合作品牌,带动优势产品出口稳定增长。加强智慧口岸建设,推进口岸提效降费改革,提高通关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黄石全国外贸百强城市持续进位。

狠抓招商引资。坚持“亩产论英雄”,实施招商项目投资强度、亩均贡献、能耗强度、污染排放评估,严把项目质量关。积极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厦泉漳等地区,灵活开展以商招商、以链招商、以园招商、以会招商,积极承接沿海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打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优化营商环境。以优化制度供给持续推进营商环境革命,巩固拓展“放管服”改革成果,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和系统重构,推进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深入推进惠企政策“无申请兑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服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企业合规改革,严格规范涉企执法司法行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深化“双千”服务企业活动,帮扶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七)奋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勇开新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黄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突出产业振兴,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链条化、品牌化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域性公共品牌,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水果、水产、茶叶、蔬菜、油茶、中药材等农业主导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加快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园建设,让更多农民在深度参与产业链、价值链中持续增收。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种粮支持政策,确保粮食产量和综合生产能力稳定。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清通畅、扫干净、码整齐、保常态”的思路,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做好村庄规划建设、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等工作,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村镇、美丽乡村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努力让农村环境更美丽、生活更美好。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加强农村“三资”监管,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农业经营体制等改革,释放“三农”发展新活力。振兴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八)奋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勇开新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有序推进共同富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个人的生活,让幸福的阳光照进每个人的心坎。

坚持教育优先。全面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高中教育多样化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布局,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全面提高黄石教育质量。

建设文化强市。弘扬红色文化,加强龙港苏维埃革命旧址群、刘仁八红三军团革命旧址等红色遗址遗迹保护,用活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工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擦亮黄石矿冶文化、长江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5%左右。

打造健康黄石。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功创建县级三甲医院2家,全面增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提高优质医药服务供给保障水平。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建设一流国乒基地,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水上运动、登山等户外运动基地。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创造幸福生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健全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巩固拓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全面落实三孩生育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全力化解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切实保障购房群众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稳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住房需求。加快推进富河、大冶湖等流域水利补短板,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力发展养老、托幼、家政、健康等社区家庭服务业,进一步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伤残、贫困等风险时,都有可靠的制度性保障。

(九)奋力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勇开新局。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黄石、平安黄石。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建引领的共治共建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推动资源下沉、重心下移,进一步做强街道(乡镇)、做优社区(村)、做实网格,推动红色物业全覆盖,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把治理和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

加强法治黄石建设。提升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塑造“办事情靠制度不靠人情,解决问题靠法治不靠关系”的良好社会环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强化司法制约监督,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可知。全面贯彻实施民法典,更好维护保障民生。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服务体系。

加强平安黄石建设。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推动平安稳定工作重心从注重风险处置向注重风险预防转变,从注重减少风险损失向注重减少风险隐患转变,从注重应对单一风险向注重应对综合风险转变,最大限度防止潜在风险演变成现实危害。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以赴守护城市安全和人民健康。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格安全生产执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深入开展反诈禁毒工作,加强对违法青少年教育挽救。统筹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新型领域等风险防范工作,构建大安全工作格局,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办好黄石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伟大意义、伟大经验,全面把握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从中汲取智慧力量,始终以严的主基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努力打造“好正实优”市州。

(一)深化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向心力。坚持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国之大者”,以“两个确立”统一思想和行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持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向王明林同志学习活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平台管理,守护清朗网络空间,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深化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创造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健全干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体系,努力锻造堪当现代化建设重任的过硬干部队伍。注重在改革发展稳定主战场培养发现使用干部,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真正把头脑清、眼界宽、肩膀硬、步子稳、腰板正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坚持严管与厚爱、激励与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落实容错免责机制,旗帜鲜明为实干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坚持党管人才,更加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

(三)深化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战斗力。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统筹推进农村、社区、机关、国企、“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推进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强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打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党员入口关,全面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深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机制,深化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四)深化纪律作风建设,不断增强执行力。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反“四风”、树新风,以优良作风确保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坚持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露头就打、反复敲打,严防老问题复燃、新问题萌发、小问题坐大。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坚守理想信念高线,筑牢纪律规矩底线。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准确运用“四种形态”,做到“三个区分开来”,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营造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

(五)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增强免疫力。压实“两个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严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保持震慑常在。坚持深化政治巡察,积极融入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工作格局,提升巡察工作实效。深入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并向基层延伸。推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协同发力,更加有效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深入开展清廉黄石建设,深化廉政教育,涵养廉洁文化,加强家风建设,发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综合治理优势,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六)深化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创新,丰富和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黄石实践。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和落实党管武装制度,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加快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努力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推进群团工作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汇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奋勇者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勇立潮头、乘风破浪,奋力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黄石而不懈奋斗!